本报讯 我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游振辉带领基本外科顾恩郁副主任医师、李华水主治医师等多次成功完成胰岛素瘤的手术。近日,又为一年轻女性祛除了困扰她四年的无尽痛苦。
该患者35岁,因为反复饥饿感、出汗、震颤、心悸、面色苍白甚至昏迷等症4年余,长期辗转于省内多家医院,均未查出具体原因。今年因体检偶然通过腹部彩超发现胰腺肿物而后进一步检查发现低血糖,遂转诊我院。基本外科游振辉主任医师接诊后对该患者进行全面检查,仔细分析与评估其影像学结果,经过准确的术前定性定位诊断,判断出低血糖是由位于胰腺头颈部的一粒直径约2cm的肿瘤过度分泌胰岛素引起。游振辉带领的治疗小组,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成功为其摘除胰腺肿瘤,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手术后不到半个小时,患者的血糖迅速恢复正常,术前的不适症状完全消失。
据游振辉副院长介绍:胰岛素瘤又称胰岛β-细胞瘤,是一种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症候群为特征的疾病,为器质性低血糖症中较常见的病因。本病约90%以上为胰岛β-细胞的良性肿瘤,且约90%为单个,也可多发。90%左右的肿瘤位于胰腺内,在胰腺头、体、尾各部位发生的几率相同。此外,肿瘤也可发生在胰腺外脏器,如网膜、脾门、胃壁、肝胃韧带、十二指肠、胆囊、肠系膜、空肠、回肠、美克尔憩室等。腺瘤一般较小,直径在0.5~5.0cm之间,最大者可达15cm,血管丰富,包膜完整。有微腺瘤、腺癌(罕见)以及弥漫性胰岛细胞增生或胰岛β-细胞增殖症。约4%的胰岛素瘤与其他内分泌腺瘤如肾上腺瘤、甲状旁腺瘤、垂体瘤同时存在,与甲状旁腺瘤和垂体瘤组成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常表现为软弱、无力、出汗、震颤、心悸、饥饿感、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伴有精神失常、意识朦胧、抽搐、颜面抽动、角弓反张、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反应迟钝、定向力障碍、视物模糊、复视或呆视、一过性偏瘫、锥体束征阳性、反射消失、昏迷等。
本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40~60岁常见,部分有家族史。胰岛素瘤于1927年由Whipple首先发现报告,是一种很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1/3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约2%先后或同时发生低血糖,且以反复发作的空腹时低血糖症为特征,应高度怀疑本病,病程可从2周至14年,平均2.8年,长期反复出现低血糖,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严重损害。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大多可治愈,但对未及时明确诊断,反复发作,终因病情加重,在数天或数年后死亡。这些肿瘤多是良性的,有10%~15%的恶性肿瘤可以转移。有些恶性胰岛素瘤会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方法。多发性良性肿瘤发生率为10%,多数为多发内分泌肿瘤(MEN-I型)胰岛素依赖型。大多数胰岛素瘤很小(<2cm),最小至0.2cm,但也有大到遍及整个胰腺,重量达4kg。这些肿瘤与其他肿瘤相关,伴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降钙素的分泌。亦有十二指肠壁、肝脏等异位胰岛素瘤的报道
游振辉副院长还提醒广大患者:本症常易误诊为“癫痫、脑血管意外、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遂应及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引起严重后果。如下几点是该病症的特点:
① 不能耐受禁食;
② 在良好的健康状况下发病;
③ 饥饿或劳累后突然发生低血糖;
④ 空腹或发作时血糖<2.8mmol/L(50mg/dl)以下;
⑤ 口服或注射葡萄糖后症状迅速消失。
特别是后面三条,也称为典型的Whipple三联症,具有胰岛素瘤定性诊断的实用价值;这些传统的诊断方法在基层医疗单位目前仍广泛应用,但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还是术前的精准定位诊断。我院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及专业技术力量,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在术前准确的定位肿瘤,从而达到极高的手术成功率。(基本外科)
相关链接:
我院在内分泌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雄厚的技术实力,特别是基本外科、内分泌科,均是福建省卫生厅重点发展专科,在各种内分泌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基本外科自成立以来,在内分泌肿瘤的诊断治疗及手术成功率达到省内领先,特别是胰岛细胞瘤、甲状旁腺肿瘤、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手术的例数为全省最多,科室在专业领域上的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内外的权威杂志上,并且获得福建省医学科技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