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华医学科技奖(2010~2011)1月7日在京揭晓,共有166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卫生部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等领导出席了颁奖典礼并向获奖代表颁奖。
我院院长、国内著名的急诊医学专家、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五届副主任委员、灾难医学分会首届副主任委员林才经教授主持完成的《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在大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中应用价值研究》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项目简介详见另版)我院副院长、急救中心副主任陈锋代表因另有紧急任务而不能晋京受奖的林才经院长,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接受表彰。这是我院第一次以第一作者获此奖项。
经卫生部、科技部批准,由中华医学会于2001年设立的“中华医学科技奖”,11年间共评选出859项医学成果奖项,有力推动了医学科技进步,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该奖项已成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公认的最高科技奖项。2006~2010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项目中,有15个项目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奖。
相关链接:中华医学科技获奖项目简介
福建省急救中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建立“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由省卫生厅直接管辖,是一种强有力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在我省多起大型公共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安定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其特点是:
1.福州城区120指挥调度中心设于省急救中心内,隶属省卫生厅直接管辖,负责该地区的急救出诊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指挥调度。
2.中心所指挥调度的急救网络,根据区域卫生规划,选择合理的急救半径指定有急救能力的综合性医院参与福州城区急救网络的构成,形成该网络的急救分站。加入这一网络的加盟医院与省卫生厅签署《福州城区院前急救责任协议书》并无条件服从120指挥中心的调度,网络实行“统一调度,分区出诊”为原则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卫生资源共享、资源依托的特色结构。网络实行“统一调度,分区出诊”的原则,从未发生拒绝出车、回车等现象,经过十余年来的运作与实践,网络的指挥调度和现场急救更为完善,证实了它是一种根本上制度化管理的先进模式,已步入全国院前急救管理的前列。
3.福建省急救中心单体13层,面积8949平方米,顶层建有直升机停机坪,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所含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科(急诊内、外、妇、儿、耳鼻喉、眼、口腔科)、急诊内科、外科病房、急诊ICU、急诊手术室、省急诊医学研究所、省120指挥调度中心等部门并依托于省内最大三甲医院的急救中心。
省急救中心作为这一地区急诊专业的龙头机构,又依托于省级最大一所三甲医院(360环球在线登录),不仅使医、教、研得以发展,又可使急救中心的负荷及病人的诊疗得以合理的管理和合理的分流,真正做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
4.急救网络的院前急诊医师由中心或加盟医院合理安排,医师的待遇如职称评定等与所依托医院并行,这样可以保证医疗救治质量、稳定人心、留住人才,而且救治水平与自身发展不受限。
5.该中心实行急救与治病并行,改变了单纯的急救形式和经济收入结构,有益于该网络的运转机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6.该运转机制具有制度强、投资少、水准高、见效快的特点,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捷径,可作为当政府无全额投资的发展中城市及经济不发达地区急救中心或院前急救发展的最佳模式。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该模式已被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急救中心所采用。
本研究同时探讨了“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在大型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该模式在建国以来最大的化学品泄漏事故、公交车内自制炸弹爆炸事件、特大火灾恶性突发事件及全国性部级会议食物中毒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型急救中心对这4起大型突发事件的后果处置过程中做到科学应对、有序救治,尤其是在紧急医疗救援中建立的院内救治现场联席会议制度,分工合作,达到事半功倍,使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有效地控制了社会民众的恐慌,安定了群众的情绪,维护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特别是2004年福建省发生的建国以来我国最大的I级化学品泄漏事故,依托型急救中心对此次突发事件的后果处置中科学应对、有序救治,无一例死亡,真正做到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充分体现了“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的优越性。
本研究在国内核心医学期刊发表13篇论文,其中《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8篇,《急诊医学》(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前身)发表2篇,《中国急救医学》发表2篇,《福建医药杂志》发表1篇。本成果的13篇论文中CBM、CMCI、同方、万方分别收录了12篇,维普收录了13篇。引文检索:本项目共有13篇论文被引用109篇次,其中自引4篇次,被他人引用105篇次。本项目论文被中华系列杂志引用31篇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