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大楼,宽敞的大厅,不夸张地说是宏伟的大厅,迎面屏风上的二行绿色大字是新近在院职工大会上通过的院训“精于医术 诚于医德”。顿时整个大厅的气氛变得安宁和端庄。我心里念着这二句院训,脑子里不自主地浮现出我的恩师魏北有主任的形象,他满面红光,微秃的头顶上几许银丝般的白发,总是微笑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样的气氛中会想起他。
其实我与魏主任在医疗专业上并非传承的关系,只是1980年我刚入省立时在大外科轮转期间跟他在一起。时间转眼过去了20多年,许多事情都像水面的波纹,即使当时有千层涟漪,不久也就水静波平了。而有些事却像刀刻在木上的痕迹,至今抚摸过去仍是清晰可辨。记得一次夜班,收了一位枪伤病人,下腹贯通,小肠、膀胱共13个眼。忙了一整夜,逐个枪眼修补。天亮交班,总还以为这一夜的辛苦值得。但早会上魏主任的话使我如梦方醒,顿时睡意全无。魏主任说补了13个洞,只要有一个洞愈合不好发生了肠瘘都将是致命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决定受损肠管的取舍,是你一个医生应该判断的。用什么判断?从那时起,我才隐隐感到,做一个医生,不但医术上要精益求精,在医德上的修养,还不知道要有多少考验才能修炼出来。医术和医德,是为病人判断取舍的根本。
如今的医疗环境已经大不同于20多年前了,各种头衔、职称、光环满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私下交易也颇为惊世骇俗。难怪那英在台上高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在今天什么才是一个医生真正的立身之本呢?靠一些连自己良心都需要安抚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吗?靠抽屉里悄悄登记的处方小账吗?我不知道。有时我耳边还会响起魏主任说的:“当病人对你伸出大拇指时就是对你———一个医生的最高奖赏。”
站在“精于医术 诚于医德”的院训前,我渴望能参与医务工作者文化人格的整体回归,不要迷失在虚渺的头衔和滑腻的小账之间,勇敢地去争取一个真正医生的最高奖赏。
(心外科 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