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核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隶属于360环球在线登录,从事核医学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拥有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的专业化队伍,现有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10名(包括2名工程师、1名放射化学师),初级职称8名,其中博士、硕士各1名;设有核素ECT显像室、脏器功能测定室、体外分析室、核素治疗室、核素标记实验室和骨质疏松诊疗中心;配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单探头ECT、双探头ECT、放射免疫测定仪、化学发光测定仪、低温超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脏器功能测定仪、14碳呼气试验仪及骨密度测定与治疗仪,等。现代医学最先进的影像技术-PET/CT中心正在积极筹建,该设备即将引进。
研究所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3年多,但有核医学科雄厚实力的基础:分别于1967年、1974年在全省首先开展核素显像和开展放射免疫检测技术;1972年引进全国第1台γ照相机,大大丰富了核素显像内容,如首次通过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肾动态显像、肝胆动态显像等,填补了国内空白;1989年在省内第一家引进SPECT,并首先开展心肌显像对冠心病诊断及心肌活力的研究。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对我国我省核医学事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所成立以来,全面开展了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等临床工作,承担并完成了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相信在研究所全体同志的努力下,事业将蒸蒸日上,硕果累累。
今后研究方向和任务:
一、 发挥SPECT心肌血流灌注显像(MPI)优势,开展运动(药物)负荷试验、定量门控MPI、首次通过与MPI结合等技术,提供心肌血流灌注、心脏功能、室壁运动等多种信息对冠心病诊断、疗效、预后判断的研究。
二、 充分发挥PET/CT的独特作用,开展分子功能显像。
① 肿瘤的诊断,18F-FDG及18F、11C等核素的多种标记化合物,对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肿瘤良恶性、恶性肿瘤分期、转移情况等诊断,以及肿瘤放疗计划制订的研究。
②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肌血流灌注、心肌代谢显像融合,对冠心病诊断、心肌活力判断与治疗方案制订的研究。
③ 利用中枢神经受体显像、代谢显像、血流灌注显像,对帕金森氏病、脑瘤、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三、 开展肿瘤治疗的新技术。
① 125I粒子源种植法治疗研究。
② 核素介导治疗。
研究所真诚希望能以我们的先进设备和一定的科研实力与兄弟医疗单位的同道开展科研合作。 联系电话 0591-87557768转3011、3043或3050。
200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