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麻醉医学中心郑晓春、陈晓辉科研团队在肠道菌群-肠-脑轴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Gut Microbes》(中科院1区TOP期刊,IF 12.2)和《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中科院1区TOP期刊,IF 8.8)。这两项研究深入探讨了肠道菌群失调在发育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ypoxic 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后长期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
01 《Gut Microbes》
论文第一作者是麻醉医学中心陈安迪博士
共同第一作者是滕程倩硕士和魏剑杰医师
通讯作者是郑晓春教授和陈晓辉副主任
该项研究中,团队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会引发肠道菌群紊乱和肠屏障破坏,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脑部神经炎症,最终加重长期认知障碍。这一发现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儿脑功能预后提供了新方向。
02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论文第一作者是麻醉医学中心魏剑杰医师
共同第一作者是陈安迪博士
通讯作者是郑晓春教授和陈晓辉副主任
该研究进一步发现,肠道菌群失衡释放的脂多糖(LPS)会激活TLR4炎症信号通路,加剧脑损伤后的神经炎症和认知损害。该机制为靶向阻断TLR4通路、开发精准干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麻醉医学中心
近年来,麻醉医学中心在郑晓春教授和薛富善教授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人才为本”的宗旨,以临床为本,教学和科研并行,大力推动临床、基础、医工结合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打造高水平的麻醉医学学术平台。麻醉医学中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厅级课题1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5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Lancet、JAMA Netw Open、EclinicalMedicine、Adv Sci、Gut Microbes、Redox Biol、Int J Surg和Brain Behav lmmun等高水平SCI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超过210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00分。相关科研成果获得世界麻醉学大会、美国麻醉学术年会、欧洲麻醉学术年会等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最佳壁报交流和口头报告。
麻醉医学中心长期致力于自动插管机器人、虚拟仿真技术以及可视化技术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发,旨在解决临床麻醉设备的创新与优化,成果获2023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培养博士硕士超过80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方面成绩斐然,成果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7项,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
2025年截止目前,麻醉医学中心已经以第一和/或通讯单位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未来团队将以更高站位聚焦核心任务,以更实举措强化基础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高效转化,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通讯作者介绍
郑晓春
主任医师、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福建省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福建省急救中心副主任
麻醉医学中心主任
福建医科大学麻醉学系主任
科研成就: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基金重大项目(2项)、福建省卫生健康重大科研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和省厅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800万。以通讯作者在the lancet、EclinicalMedicine、Gut Microbes、Redox Biology、Int J Surg、Cell Death Dis、Brain Behav Immu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文章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
陈晓辉
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麻醉科副主任,一科三科支部书记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全国青年委员
福建省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委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成就:
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入选福建省卫生健康中青年领军人才和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基金攀登项目和引领项目、福建省医学创新课题和卫生健康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等10项国家级,省部级和省厅级项目。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同等贡献)在the lancet、Gut Microbes、Cell Death Dis、Brain Behav Immun、CNS Neurosci Ther和Antioxidants等著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中科院分区一区和TOP期刊8篇。
撰稿:麻醉医学中心
一审:王华炜 陈钰涛
二审:许陈玉
三审: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