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在步入实习之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仅有字面理解,加之在学校遇到的一些“不平”事件,让我更加地赞同这句话。步入实习后,遇到了之前从未近距离接触的人们,我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还记得初入医院,一方面,对医院临床情况不了解,对老师和病人也十分陌生,导致许多沟通都不知该从何开始,起初只是胆怯地跟在老师背后,生怕一不小心打扰到老师的工作而被责备,还生怕一个疏忽又漏掉一个知识点,也不敢随意和病人聊天,害怕自己不经意间不恰当的言语伤及病人的情绪,只能在做治疗时,胆怯地穿插几句询问“这样子会痛吗?”另一方面,大二下学期由于疫情在家网课,又正值护理基础静脉输液和各种注射方法实操课程,这些在外行人的眼里,可能是作为一名护士必会的操作,而且还有不少人以此来判断,你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护士。由于课程在网络上进行,那必然缺少了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下临床后,以上两种心理让本就新生胆怯的我更加缺乏信心。好在现实与想象存在一定差距,有会被老师和病人责备和质疑的时候,就会有老师耐心的指导和病人贴心的问候。
还记得实习的第一个科室时遇到一个叔叔,当我准备为他做第一次治疗时,他便小声地嘀咕着“我这个人比较怕疼”,而老师恰巧还让我给这个叔叔进行肌肉注射,之前从未实操过的我,心理压力极大,又碰巧听到了叔叔小声的语句,心理更是紧张极了,但是转念一想:叔叔这么紧张了,我再紧张,那他岂不是更害怕了,不行,我一定要稳住!虽然没有实际操作过,但是我有稳固的理论知识。于是我便开始了“小心而又大胆”的操作,结束后出病房,老师说:“你打针可以的呀,定位手法都很正确。”我解释道:“其实我只是表面风平浪静,心里早就波涛汹涌了。”老师的鼓励,使我有了初步的自信。那个叔叔出院那天,我去跟他道别,他对我说“小姑娘,我一个这么怕疼的人,你打针的时候我居然都没什么感觉,你的技术很好啊,现在才实习,以后一定会更好的。”如果说老师的鼓励像黑暗中的一缕阳光,那病人的这一席话仿佛是黑暗的太阳,从那天起,我抱着谨慎的态度,更加大胆地做事。这便是我实习期间悲欢的第一个相通,我能感受到他的紧张,他也能感受到我小心翼翼的细心。
在之后三个月的实习中,我还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感受到家庭贫困的家属为了省钱治病,午饭以矿泉水配白馒头的心酸,他也感受到我们在为病人认真工作的责任心;感知到气管切开病人堵管时支支吾吾的急切,他也能感受到我倾听时的细心与耐心;看到老师每日进病房给患者带来积极生活的正能量,也能看到老师来上班时,病人对他们礼貌而开心的问候。
谁说悲欢并不相通?我现在更喜欢这一句——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